记忆中的归程
前不久,我携妻子回农村老家。我们从省城坐高铁到老家小县城,500多公里只坐了3个多小时,打个盹就到了。下车后离家还有好几公里远的乡间小路,正赶上连日阴雨,妻子抱怨道:“你们村上的路那么泥泞,怎么回呀,又没带雨靴?”我跟她开玩笑道:“天气又不冷,光着脚回去呀,我小时候常这样。”侄儿开着小车来接我,一路上妻子惊诧道:“啥时候修的乡间柏油马路呀,直接开到家门口了。”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省城回老家需要20多个小时,如今的交通呀,真是发展得让人不敢回忆那往日的艰辛岁月……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年月不仅交通落后,就连交通工具也十分稀有。少年时我在几公里远的乡中学读书,走的全是乡间的弯曲泥土小路。那时候的农村也没有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外出全靠两条腿,晴天还好,早、中、晚可以步行回家吃饭,可一到雨雪天气,泥泞的路让人无法行走,于是中午就不回家,随便吃些干馍之类的。那时的柏油马路很少,只有县城之间才有不太宽敞的柏油马路,县城到乡镇一级的交通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土公路或碎石子路,窄且不平。记忆中,居住的小山村离县城有20多公里,去县城先步行好几公里山路到柏油马路上,然后再乘坐“嘟嘟”响的帆布三轮车。由于那三轮车漏风漏雨,又绕了个大弯子,于是村民每次去县城干脆抄最近的乡间小路走一个多小时才到县城。
那时的城乡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为主,不像现在,电瓶车、摩托车和私家车应有尽有。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是在省城求学,一个同学教我。由于年龄偏大,上下车不便捷,不仅摔了很多跤,而且车技也学得不过硬。1985年,我毕业后到外省的一个小县城工作,谈了一个女朋友。一天傍晚,我骑自行车陪女朋友去她好几公里外的农村姐姐家。这是我第一次骑自行车上路,一路上晃晃悠悠,总算送她到了姐姐家。回来时天已漆黑一片,途中对面驶来了一辆大货车,由于车灯太亮照得我睁不开眼,且马路又窄,交汇时我一拐车头,车闸又不灵,连人带自行车全摔到池塘里。
我第一次坐客运班车是去省城上学,新鲜又好奇。那时的客运班车车速出奇地慢,再加上公路发展滞后,出一趟远门非常耗费时间。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差,去省城一趟500多公里,办事往往只需几个小时或一天,而来回路上就需要四天。由于那时还没有开通夜班客车,还要在中转的县城住一晚上。遇到山间土公路,由于车辆密封不严,车轮碾起的尘土满车厢都是,待到下车时人已经灰头土脸。
那时的火车是单轨道,不论是快车还是慢车都比较耗时,尤其是慢车一般都要给快车让路,去一趟几百公里的省城竟需要20多个小时。由于车次少,坐火车难,买火车票难,而卧铺票更是一票难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每次春节坐火车回几千公里外的老家时,行程至少需要五天一夜,途中要坐三天的客运车,再坐两天两夜的火车。由于那时孩子小,每次都要想方设法托人购买一张卧铺票才能回去。记得有一年春节因为假期已到,又买不上座位,全家只好买了站票。上车后有座位的乘客见妻子抱着才一岁多的女儿,于是相互挤一挤,让妻子侧坐在一边。晚上妻子则抱着女儿铺着一个旧床单躺在座位下面,而我则一直站着或倚靠在座位旁,整整46个小时,不堪回首。
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记忆中的交通岁月永远不会再现。那路,那车,那人,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永远定格在心灵的深处……(作者系甘肃雪晶生化公司汪志)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2018-11-20
-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
2018-10-18
-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2018-10-18
- 【改革开放40年】一位“黄金人
2018-07-11
-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
2018-07-11
- · 双达标-夜巡
- · 酷暑潭电人
- · 大唐梦
- · 渔家傲•赞潭电迎峰度夏
- · 改革添活力 拼搏铸辉煌――写在贵池供电成立30周年之际
- · 【珍藏30年】清流变迁
- · 夏日风情
- · 水天之恋
- · 改革开放30年 丹棱电力大变迁
- · 【最美一线员工】贵州脱贫公路的“骄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