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碳中和 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1电企工作会议 碳中和 国网剥离装备制造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立足“双碳”目标 持续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2-03-08 00:00:00    来源:能源发展网 
A- A+
电力18讯:

作者 | 吴昊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演化,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年的两会必然全球瞩目。”2022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南存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数智化”与“双碳”目标时空交汇机遇叠加,这些都将是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纷纷按下“快进键”,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逐渐加快推进。立足“双碳”目标,新能源的发展在今年两会上再度成为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持续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是未来中长期我国能源政策发力的主要方向。

 

碳中和引领 新能源持续高质量发展

 

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构建,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告诉记者,“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双碳工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他看来,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政策陆续出台,将有力推动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刘汉元指出,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光伏发电目前已成为全球最经济的能源生产和发电方式之一。他认为,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我们已经到了经济瓶颈突破的时期,随着政府部门的坚决落实、良性的经济循环、光伏产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有效支撑,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有可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前实现。”

 

对此,南存辉也指出,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他介绍,截至目前,正泰集团在国内外建立了660多座光伏电站和50万户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600多万吨,将光伏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全国多地布局热电联产、储能、多能互补、氢能、智慧用电、智能电站运维、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构筑区域智慧能源综合运营管理生态圈,为公共机构、工商业及终端用户提供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

 

南存辉表示,正泰锚定绿色低碳战略机遇,深耕绿色能源与智能电气产业优势,持续探索综合能源服务,构建起“绿源、智网、降荷、新储”能源物联网产业新生态,逐步形成了覆盖新能源、智能电气、能效管理、多能互补、储能、智能电站运维、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体系。

 

消费测发力 加快推进绿电交易市场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在消费侧促进绿色电力的消费至关重要。2021年9月7日,我国正式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绿色电力交易是以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产品为标的物,在电力中长期市场机制框架内设立的交易品种,能够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并提供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

 

不过,在全国人大代表曹仁贤看来,当前绿电交易仍以自愿交易市场为主,存在交易量小、交易价格低等问题,从美国成熟绿电市场建设的历程来看,配额制的强制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并行将是绿电交易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他建议加快推进绿电交易市场走向成熟,适时建立配额制的强制绿电交易市场,释放绿电供需双方发展潜力。

 

“绿电消费是企事业单位实现碳减排的核心路径之一。”为促进绿电消费,全国政协委员武钢建议推广“碳账户机制”,他表示,建立和推广碳账户机制与碳市场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将有效解决企事业单位绿电消费向减排贡献的直接转化和量化,形成全国范围内可监测、可核查、可披露的“绿电+碳管理体系”一盘棋。

 

此外,通过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也是促进新能源电力消费的重要措施。南存辉认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落地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技术和资金转向低碳发展领域,将引领整个绿色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他表示,“通过碳汇的机制来调整绿色能源的成本,这是一种市场化机制,必然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

 

为此,南存辉提交了《关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提案》,建议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建立绿电与碳排放权联动体系、碳税与碳交易联动的碳定价政策机制以及国际碳关税互认机制;同时加快推进户用光伏纳入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三类市场,提高农户收益,推进分布式户用光伏发展。

 

生产侧破局 直面风电光伏多重瓶颈

 

除了从消费侧发力,扩大新能源市场,在生产侧破解风电、光伏当下面临的瓶颈,也是两会关注的重点。目前,风电、光伏大规模开发利用面临的非技术成本问题,消纳问题,新能源配置储能时面临的诸多难题,都是新能源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也是政策破局的关键。

 

对于新能源非技术成本中由来已久的用地问题,武钢指出,当前,建设用地指标少、政府把控严、各部门土地规划差异化等问题导致风电项目难以取得土地四证,从而影响项目融资和建设。他建议建立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联动机制,同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建设用地审批、规划许可、规划核实、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等多项测绘业务整合,归口成果管理,统一坐标体系,推进“多测合并、联合测绘、成果共享”。

 

针对新能源配置储能存在的问题,武钢表示,国内部分省份未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布局合理性,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新能源高比例配置储能;同时,由于缺乏电源侧储能的配套市场机制,新能源配置储能出现大量闲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他建议避免行政命令式新能源配置储能要求,因地制宜地科学要求确定储能配置方式和比例,鼓励共享储能模式。

 

对此,曹仁贤认为,现阶段要求光伏电站配置一定比例储能系统,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储能系统成本疏导机制,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也未体现储能辅助服务及可控容量等价值构成部分,导致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急剧下降。

 

曹仁贤建议,对于发电侧配置储能的项目,由各省电网公根据当地电网情况,每年核定一次储能配置比例,价格主管部门每年核定一次储能成本价格,并将储能成本纳入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的成本核算中;对于电网侧储能项目(或共享储能项目)则参照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办法核定调峰、调频服务价格和利用率。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能建2021新春贺辞

2021-02-10

充当非法采煤的“保护伞”

2021-01-07

能源反腐任重道远,有贪官一套房

2021-01-07

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1

2020-08-03

又一位70后央企高管步入省部级

2020-06-16

热点排行
  • · 华电集团与北京房山签署合建燃气热电项目协议
  • · 国资委关于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紧盯“四风”问题 坚持不懈正风肃纪的通知
  • · 国家电网正局级干部“房哥”魏庆海终审获刑
  • · 东方电气研制的瀑布沟首台600兆瓦机组投运发电
  • ·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 · 中国水电承建的湘江航电综合枢纽工程开工
  • · 南方电网南宁220千伏科园变电站投运
  • · 中国水电集团承建的安哥拉卢埃纳机场成功通航
  • · 中国节能成为甘肃最大风电投资商
  • · 中核建设集团完成昌江核电工程1号核岛反应堆厂房A层底板混凝土浇筑
推荐阅读
  • · 国家能源局:更好发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调节作用
  • · 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
  • ·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 · 国家能源局:2021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
  • · 工信部等4部门:扩大光伏光热产品等消费
  • · 国务院:完善绿色电价政策 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
  • · 国家发改委: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 ·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 · 又一位70后央企高管步入省部级干部行列 卢东亮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