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打造分布式光伏电站──访中盛(ETSolar)全球战略开发副总裁 唐毅
匠心打造分布式光伏电站
──访中盛(ETSolar)全球战略开发副总裁 唐毅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 记者 赵汀
“今年中盛计划在国内实现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0万千瓦,备案15万千瓦。截至目前,中盛国内分布式项目储备已达30万千瓦。中盛所有被纳入储备的项目,均是材料齐备的,否则不会被算作储备项目。”日前,中盛(ETSolar)全球战略开发副总裁唐毅在2016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作为领先的清洁电力开发运营商,仅2015年,中盛全球光伏电站安装量就达40万千瓦,全球项目储备超过3吉瓦。未来中盛还将重点打造下游开发三大板块,即项目开发、电站EPC、项目投资与持有,搭建全球清洁电力供应平台,让更多的人用上清洁电力。
从2005年的光伏组件制造,到2008年的电站EPC业务,到2013年的项目开发和投资,再到2016年的能源供应,中盛的每一项规划都独具匠心。“未来中盛将通过上市融资构建从项目开发、建设、电站出售(持有)、运营维护、售电,乃至能源互联网+业务的全新格局。”唐毅介绍说。凭借在全球范围内开发项目的经验,中盛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或将成为2016年光伏行业匠心精神的体现。
分布式项目风险可控
中盛将电站开发业务锁定在中、美两大市场,重点以分布式项目开发为主。“中国大型地面电站资源所剩不多,现有电站资源的品质也大不如前。受到限电和补贴不到位的双重影响,为规避政策风险,中盛选择开发相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主要是工商业分布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光伏发电格局发生变化。华北、华东、华中和南方地区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均超过100万千瓦,分别为150万千瓦、131万千瓦、130万千瓦和104万千瓦。华北、华东、华中和南方累计光伏发电装机达2560万千瓦,已超过西北地区的2364万千瓦。
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市场的东移势必给分布式项目带来机会。与此同时,受优质屋顶资源稀缺的影响,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因素,分布式项目开发风险愈发凸显。
“中盛拥有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措施,可以把分布式项目的开发风险降到最低。把业主资信与光照条件放在同等重要的评判级别,只有通过较高级别的业主资信评级,才可以进入后续项目开发的阵列。说实话,由于业主资信评级的不理想,我们曾放弃了很多项目的开发。但是中盛始终坚信宁可牺牲公司业务增量,也绝不会给项目后期运营留下隐患。”唐毅表示。
在中盛所开发的案例中不乏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营的优质电站。山东泰安2万千瓦分布式项目是中盛2015年拿下的国内分布式特色项目之一,目前正准备签订购售电协议。“我们在两周时间内将项目的所有资料全部备齐,并导入第三方机构中信保做项目评级,为优质项目保驾护航,随后又在很短的时间锁定EPC合作方,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该项目屋顶符合分布式光伏的安装要求,并满足风荷载、雪荷载等因素的情况下,我们还对原有屋顶进行了翻新和加固,确保电站25年内在极端气候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唐毅介绍说。
据了解,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全额上网形式的0.6万千瓦以内的项目都会纳入中盛开发范畴。目前,中盛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还有华中地区如湖北、湖南以及珠三角一带布局。在美国市场,中盛有望在今年通过并购、自我开发的模式持有10万千瓦分布式电站。
提升系统效率不是神话
能够制造出最优质的光伏组件,却未必能建设出效率最优的光伏电站,这是中国光伏行业难掩的尴尬。电站系统效率低下,成为国内大多数光伏项目表现出的真实状态。
对于这一情况,唐毅认为:“不是干不好,而是没有好好干。中国光伏市场容量大、时间紧,阻工抢装的现象多有发生。项目开发团队多数缺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系统设计的研究和精细化管理。”补贴拖欠、弃光限电等因素,给原本就不注重质量、效率的电站项目雪上加霜,残酷的竞争环境让电站的系统效率难以保证。
“以德国团队为主,采用德国技术、标准的中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经受了最为严苛的考验。我们也愿意把这一成功理念引入中国市场,让中国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成为长寿命、高发电量的优质发电实体。”唐毅表示,“目前,中盛投入更多的精力应用于系统创新当中。轻质组件、单晶组件、双面组件、逆变器智能化和安装方式等,都是中盛研究提升系统效率的方向。”据了解,随着欧洲市场的饱和,海外EPC市场向新兴市场的过渡,将是中盛今年业务增长的另一个重头戏。中东、非洲、南美、亚太已成为中盛锁定的重点新兴市场,其中约旦6.5万千瓦、南非13万千瓦、菲律宾17万千瓦等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
赵雅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