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卫星标记技术首次为中华鲟宝宝回家之路护航
本网讯(通讯员 李铭) “4月24日14:17:54,代号为39689的鲟鱼宝宝已游抵�亭自动监测站点,抵达时潜水深度0.8米,�亭监测点当前水温16.2度,宝宝生于11年,身长98厘米,体重6.9千克……”
“4月26日23:57:07,代号为39708的鲟鱼宝宝已抵达岳阳监测站,抵达时潜水深度2.1米……”
“4月28日18:57:01,代号为39680的鲟鱼宝宝已抵达洪湖监测站,抵达时潜水深度3.8米……”
“4月29日17:48:12,代号为39696的鲟鱼宝宝已抵达武昌监测站……”
一条条新鲜出炉的短信在第一时间向关切的人们传递着放流鲟鱼宝宝的讯息。
今年4月24日的2020尾中华鲟放流,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组织的第58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目前,中华鲟放流数量已超过500余万尾。中华鲟放流的效果究竟如何?究竟有多少鱼能够安全游抵大海?这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舆论的关切所在。
从2014年开始,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放流效果,中华鲟研究所开始在长江放流沿岸开始部署声呐追踪装置,获取鲟鱼放流的第一手信息;2015年,声呐追踪信号首次实现了自动实时回传。
为了更快捷、多渠道、更直观地获取和展示鲟鱼放流的讯息,并为鲟鱼洄游数据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提供基础平台,三峡集团信息中心于2015年建设了中华鲟放流追踪系统。系统通过集成移动GPRS/4G网络、数据库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集团短信平台等,搭建了基于声学信号可实现双向通讯的鱼类跟踪遥测系统,实现了位置、水深、温度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动态GIS展示以及自动短信通知等应用。本文开头的短信集,就是中华鲟放流追踪系统在2016年中华鲟放流后游经监测断面时触发的短信群发消息。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鱼类放流跟踪工作的自动化和集成化程度,从技术上取代了以往到野外现场利用蓝牙提取数据的低效工作模式,而且,通过“数字长江”直观的展示和对比分析功能,让原本放流后就看不见摸不着的鲟鱼宝宝得以跃然屏幕。当监测到鲟鱼游过某个断面,“数字长江”就会立刻闪烁出跃动的图标,点开图标,鲟鱼的基本信息、水温信息、放流记录等都会一目了然。各种直方图、折线图也为数据对比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今年放流的另一个技术亮点,就是率先采用了卫星标记技术。该项技术是弹射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机结合。卫星标记悬挂于中华鲟体表,分别设置在放流后70天、90天、120天和150天脱落。标记脱落后自动浮出水面,链接卫星并发回洄游路径水温、盐度及轨迹信息。如果此项监测数据能够按计划回收,则意味着人类将首次获取中华鲟海洋生活情况的初步信息,对揭示中华鲟洄游习性与环境的相关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信息中心也将在第一时间跟踪卫星数据的接收,并将数据及时解析并通过数字长江门户网站进行形象化展示。
中华鲟的人工养殖、放流和科学研究,是三峡集团践行水电工程建设与维护生态平衡的范例,也是三峡集团生态环境保护的名片。有了信息技术手段强有力的支撑,必将使三峡集团这张名片更加鲜亮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