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我”——衡阳东山安置房建造纪实
“我”叫东山安置房,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山村,是水电八局基础设施公司的孩子。2014年10月30日,生命的迹象在妈妈腹中出现,经过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我终于来到了这个世上。
2015年1月14日,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我的“破壳日”,各地的亲朋好友都前来共享这份喜悦。就连衡阳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都极为重视我的诞生,纷纷前来祝贺。从我诞生伊始,我的父母就立志要把我打造成栋梁之才。
同为安置房,怎么就说我跟别人不一样呢?
我跟别人的不同之处是在我的诞生初期。那时我的生长环境并不是很理想,还是胎儿的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想快点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也十分盼望我能早点出生。但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在老棚户区,运输道路狭窄,许多在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都难以进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我长大的步伐。为了摆脱困境,我的父母们开始对周边道路资源展开大幅度调研,用皮尺测量、用空车测定运输距离,并精确测算道路的宽度、涵洞的高低,走访了道路两旁居住的村民,分析每一条路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他们最终选择了从和平乡至东山村的粤新路。与此同时,我的父母将群众工作作为重点工作,精心维护与周边群众的关系,克服重重困难,从东山村村头填塘、开山,修筑了一条700余米长的直通工地的施工便道。从此,阻碍我成长的“最后一公里”终于被打通!
虽然我的定位是安置房,不是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别墅、豪宅,但我承载着东山村及其临近村落上千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的父母深知我的使命,为了我的健康成长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热情和精力。依然清晰地记得有一次连降暴雨,基坑内到处是淤泥,凭着他们的艰苦抗争我才得以转危为安。为了抢回前期因运输困难耽误的工期,他们顶风冒雨,在泥泞中垫石渣、垫钢板保证开挖运输道路的畅通,创造了日开挖土石方400多车、旋挖桩40余根的速度,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繁重的桩基施工和开挖任务。浇筑混凝土时,每天凌晨4点钟就已经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直到混凝土完成终凝他们才能放心去休息,而这已经是72小时之后了。
到了秋冬季节,气温也随之下降,连绵不断的雨天给正在地下室施工的父母增添了很多困难,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停住脚步,为了成就更好的我他们知难而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施工现场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在他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我在2015年3月迈出了成长第一步,同年5月完成土石方开挖,8月完成桩基施工,10月完成正负零施工,2016年6月完成14栋楼的主体封顶。将我培育成才需克服多重困难,包括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差、环境复杂,尤其在雨季,质量更加难以控制。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第三方监测我身体各部位的合格率仍能够达到100%。
为了增加我的科技含量,他们还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BIM5D”技术,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少了很多磕绊。这项技术的采用完善了施工方案,消除了设计图纸、建筑结构与管线布局等缺陷139处、塔吊群与脚手架等施工措施碰撞8处、优化模板安装21处,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隐患。我的成长速度随之大大加快,打造了众所周知的东山速度。由初期的8天一层,最后缩短到3天一层,只花了150天时间就立起了一栋33层的高层楼房,不仅偏差均控制在毫米以内,而且风格独特、质量优良。
我想,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安置房是那种仅能满足居住和生活功能的小楼房。而我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造型独特、美观大方。考虑到周边的厂矿比较多,时常下酸雨,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容易使我的皮肤变暗,甚至留下疤痕。他们为此前后奔波了三个多月,四处收集资料,征求大家的意见,最终决定采用黑灰线条搭配米白色砖墙的方案,才造就了我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如今我已长成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最美安置房,如果你来看我,你又怎会联想到这个地方曾经是一片荒芜呢?
邻家有女初长成,长成后的我满足了千家万户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而拉扯我长大的父母则站在万家灯火之后,看着各位乡亲们甜美的笑容;看着日夜操劳辛勤养育出来的孩子承担起了作为“最美安置房”应有的责任。从前的辛苦在此刻化为心中一股暖流激荡在他们的胸中。我是幸福的,他们是自豪的。我是水电八局基础设施公司为衡阳人民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也是我身穿橘红色工装的父母们智慧的结晶。我就是衡阳东山最美安置房!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