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电建一公司:泥泞之中筑光明
6月24日,浙江海盐首座光伏电站成功并网,这是海盐县域内首座建成投产的光伏发电站,也是目前海盐县装机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
如今的海盐,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不少企业、居民都愿意尝试光伏发电,海盐经济开发区还被列入“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
参与浙江海盐首座光伏电站建设的建设者们,是中国电建河北一建的建设者,他们无暇欣赏这座城市的美,为了发电梦夜以继日埋头工作,终于迎来“绿色能源”——中分山光伏电站并网成功。
泥泞中 来拓荒
嘉兴,美丽的江南水乡。
你可以在这里倾听小桥流水诉说时光的故事,寻觅白墙青瓦演绎出的浪漫气息,享受这里碧水清湖的温柔,沉醉于这里人文历史的悠久……在这个城市的一个角落,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泥泞中拓荒。
中分山光伏项目建设场地原始地貌主要以农田、山地为主,局部分布农村道路及沟渠,场地内部高低不平,且部分区域存在岩石。河北一建的建设者们来到这片土地上,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场地平整。
建设者们一进厂,就遇到了淤泥回填区,推土机、钩机深陷其中,怎么办?采用机械下方垫铁板的方法进行场平。可老天爷好像故意考验建设者,地下情况复杂,浙江多雨,导致平整好的场地发生沉降,不得不进行二次平整。
机械在泥泞中艰难施工,人在泥泞中坚持工作,经过25天不懈努力成功完成场地平整,场地平整之后,控制沉降为重中之重。基础做完之后,每隔3天做一次基础沉降观测,一脚泥泞,一颗忠心,经过65天在泥泞中做观测,结果证明桩基基础牢靠,整个场地都没有发生过沉降,达到光伏大棚标高的要求。
边设计 边施工
参与光伏发电项目,河北一建从组织投标、项目策划、入场安排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业主提供的地形图与实际场地不相符导致设计院给出的总平面布置图无法指导施工,面对这种情况,中分山项目选择“既当施工方,也当设计方”。
青年党员周智刚带领4名技术员利用GPS测量仪器搞测绘,天一亮他们就背着仪器去现场了,天黑了才回到宿舍,整整3天,测出全部场地的边界,现场放点定出平面布置位置,根据GPS测得坐标绘出平面布置图。
业主无法提供详细的地勘图,设计院给出的桩长都比较保守,导致现场多处出现桩打不下去。那就实行“三步走”:先试桩、再提桩、后打桩,节省了成本,还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施工速度。施工区域地质比较差,下方存在很多石头,打桩时多次碰到石头导致桩身倾斜,桩打不下去;后来决定采用引孔机先引孔再打桩,保证了桩位准确度,为后续支架安装奠定了基础。
雨未停 人未歇
海盐县雨天特别多,往往基础刚开挖完就开始下,导致基坑内存满水,现场基坑有1000多个,传统的排水方法并不适用,建设者们加班加点,减少一次开挖的基坑,减少施工周期尽量避免水泡基坑。
雨季里,施工现场基本每天都处于泥泞中,吊车根本无法进入现场。钢结构的运输、倒料、安装只能靠钩机完成,钩机在工作过程中也经常陷在泥泞之中没法走,只有增加钩机数量,多开展工作面来保证工期,钩机在雨中施工,人在雨中坚持……
钢结构的美观非常重要,泥泞的现场让钢结构保持洁净已经成为奢望,每吊装完一批钢结构就要进行全方位的擦洗,晴天的烈日下阴天的风雨中,他们劳动的汗水换来了工程钢结构的整洁、美观。
齐努力 终发电
6月24日,浙江中分山光伏电站EPC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并网当天正逢暴雨,项目负责人王立科与所有工作人员在雨中持续工作近12小时,从组件安装、接线、汇流箱电压的测量、箱变、逆变的内部检查等,每一道关口都仔细检查,排除了一切可能影响到并网的因素,最终保证了并网发电一次成功。
在风中、雨中、泥泞中,河北一建的建设者们以拓荒者的执著和坚持书写着电建人的故事;他们的性格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变得更加乐观,他们顶着风,冒着雨,将自然中的资源为人类所用,将废墟变为能源,历经4个月奋战,终于划上圆满的句号。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