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知道我是谁 我却知道你是为了谁 ——水电一局7.13抗洪抢险新闻报道组侧记
“脚下是过膝的淤泥、头顶着炙热的烈日,你无须知道我是谁,我却知道你是为了谁。”在永吉县口前镇7.13抗洪救灾的水电一局大军中,在连续降雨、险情不断的一线上,不仅汇聚了可敬、可爱的各单位抢险救灾的干部职工,还有敬业作为的一局新闻人。
“我是新闻人,我们就在新闻现场,我们用新闻事实和数据说话。”一组组、一幕幕、一篇篇生动感人、详实具体的现场图片、视频画面、文字报道,使得没能亲历灾情一线的人们对受灾亲人、同事、朋友的处境感同身受。
面对洪灾,一同共进退,大家都在齐心协力战胜洪灾的一线。而这背后是一局党委工作部/新闻中心,一线和后方人员对职责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
灾情在哪里,职责就在那里
7月13日,水电社区所在地吉林市永吉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部分江河水库水势上涨明显。水电社区一楼职工家属区和办公区全部受灾,洪水流量和灾情远超2010年口前“7.28”洪水。公司党委工作部/新闻中心人员,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武器”奔赴一线。
为了第一时间真实地传递灾区的信息,努力做到“实时发布一线实况,稳定引导灾后舆情”,水电一局报道组深入现场,零距离贴近灾区。
室外,蹚着过膝深的淤泥、带着拍摄器材;两腿沾满泥浆、手握相机在一线风雨中坚持拍摄;指挥部内,快速记录抢险救援指挥部一天工作进展和第二天的重点工作,以便第二天提前到达现场,发掘新闻采编亮点;每当听到“来电了”、“通水了”、“救人了”或者又将有强降水的通知,马上拿起采访笔、挂上照相机,无论路程远近、时间早晚,他们都第一时间前去采访、确认。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这样的坚守让人动容。几乎所有最具代表性、最受关注的抢险现场,都有他们的足迹。人力不及的地方,利用先进的无人机,抵达各个角落为现场指挥提供参考,一张张展现口前灾情的高空俯拍全景图片,震撼了所有人的心,让社会各界了解到灾情的实况。
他们以纪实报道的方式来呈现救援抢险清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了理性和感性内容,也提升了报道的权威性和可读性。至此,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接连不断地推出。
前方克服困难,后方全力保障
最艰难的日子还是在两次洪水刚刚过去的一两天。停水、停电、无手机信号,报道组进入灾区后,自己也成为了“灾民”,但是他们又不同于普通的“灾民”,他们身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要让公司领导随时掌握灾情,指导救援;要让身在一线项目的职工了解家中的情况;要让远在海外的游子知道父母安全脱险;要让心系灾区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帮扶有的放矢。
手机4G网络!报道组有人手机网络还没有断!!抓住这最后的通讯稻草,他们打开自己的手机热点,同时连接几台笔记本、几部手机向后方发送稿件,接收各单位的新闻报道,及时建立“7.13新闻报道联络组”微信群,实时接收微信上传的最新救灾抢险一线信息。
报道人力不够怎么办?指挥部当即成立救灾宣传报道组,将各参加救灾各单位选派的宣传员集中起来,指导培训,明确分工,下达宣传工作任务单,将新闻报道的触角深入到救灾现场的“最后一米”。
由于长时间的停电,充电宝成为了最为紧俏“灾区物资”,对新闻人来说,充电宝就仿佛久旱后的一杯清泉,你一口,我一口,不忍浪费丝毫。笔记本电脑没电了,就点上蜡烛,连夜手写稿件,拍照传到后方编辑组,将其手打成电子版。就这样,一张张图片和一篇篇报道,源源不断的发送到在后方办公室,并第一时间在公司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权威消息。人们都知道,受灾的第二天和19日的再次洪峰,许多一局人和居民都是手握着手机或在电脑屏幕前等待着来自一局网站和一局微信的最新、最权威的消息。
位于长春总部的办公室的小编们,成为了在灾后的日子里是最繁忙的“隐形人”。除了每天坚守岗位与一线新闻人同频共振外,最晚睡、最早起的抗灾人员也可能非他们莫属。由于通讯原因和上稿时间段被抗灾挤压,一线报道除图片外,很多需要晚上来统一汇聚材料撰写,再转发给后期编辑刊登。后期的小编们不仅每天晚上处理海量的救灾图片、稿件,还要按照类型校对、核稿、再次创作。
与前方相比,苦点累点没什么,但是小编们的家人也在灾区现场。他们不能抽身回家看看,只能毅然坚守自己的阵地,发送灾区的第一手权威信息。他们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充分融合,让不同层面关注抗洪救灾的人们获得了全天候、全方位、及时而详实的信息服务。
精心策划,提升报道权威性和专业水准
时刻按照公司领导的要求对新闻做到抓大不放小,精心策划,凸显报道亮点与特色。此次洪灾突如其来,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不可预见因素较多,几乎每天都有突发性事件出现,而留给策划者的时间并不多,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和决策,确定报道的内容、分量、形式。
在策划中,报道组将整个报道分为两条主线,一是重要活动及救灾动态跟进,属于程序式的线性报道;现场感人事迹和人物重点刻画,着重于“点”的挖掘和凸显亮点。二是重要抗灾数据和重要抗灾时间“节点”的报道。牢牢的抓住这些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并以点线结合的报道组合,更清晰全面地反映整个抗灾抢险的图景。
自始至终,这两条主线都在同时推进,根据抗灾救灾进展节点变化,体现得非常明晰。洪灾发生后,连出两篇“第一发布”,将口前受灾情况和灾后第一时间公司领导在灾区现场指挥救援,并带去集团领导慰问的新闻,在公司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头版头条刊登并配发图片。同时结合灾区不断涌现的救人、助人的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集团公司、一局领导对抗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一局党员、群众在大灾面前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
19日的再次强降雨,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报道过程中,新闻人员亲历整个降雨洪峰过程,利用多种形式,第一时间向外发布抢险的最新进展情况和最权威的数据,灾区电网抢修和恢复的信息,他们做到第一时间在最大的范围内传播,起到了安定民心、鼓舞士气的良好作用,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今年的抗洪救灾与公司经历的“7.28”洪灾相比较,新闻中心的传播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新闻人对时代、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的那份职责,始终没有改变。他们战斗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却常常隐藏在众人的关注视线外;他们时时跟进在新闻现场,却只能每次在镜头后面找到他们;他们无需关注,因为镜头是他们挥洒灵感的画笔、文章是他们振聋发聩的呐喊,读者通过报道对灾情的了解和对居民的帮扶是对他们最好肯定。
毕竟,新闻是从这里发出的。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