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珊娣的中国情结
2016年9月,水电八局承建的印尼明古鲁市的火电项目启动。为方便当地事物办理,项目部综合办招聘了一位会说中文的明古鲁人,她叫FitriSusanti,中文名字叫珊娣。
胖胖的珊娣很有喜感,动不动就能笑声吟吟。在项目部临时办公点,珊娣很快赢得了中国员工的喜欢,她不但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能吃得中国菜,经常帮大家承担生活上的义务翻译。
因为是项目部招聘的第一批本土职员,没用几个月,珊娣就成了后来应聘来的当地员工的“带头大姐”。她带他(她)们熟悉项目部的工作流程、生活习惯,甚至不厌其烦地教大家说中文。
明古鲁省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人口超过100万人。虽然历史上曾长期被英国殖民,但当地会说英语的人并不多,包括需要经常打交道的地方政府和业主,这就让主要以英语开拓海外市场的八局人犯了难。中方在印尼长期工作的员工并不多,能用印尼语来进行顺畅交流的,除了项目经理张义芳等几个人外,确实少之又少。有了既会中文,又说印尼语,还能讲英语的珊娣,一切“问题”似乎都不再是问题。
我曾疑惑珊娣,为什么说得一口闽南腔的汉语?又为何主动找上门来应聘?后来才知道,珊娣早已经有着一段中国情结。
珊娣说:十几岁的时候,她就去了中国台湾,并在那里工作了6年。是那里的人,教会了她说国语,并且帮她取了珊娣这个名字。3年前,她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明古鲁,却一直有些不适应。明古鲁经济不发达,地域又偏敝,很少有外来企业在这里办工厂搞工程,有时碰好不容易碰上几个华人,说的也是家乡话,珊娣根本听不懂。
没有了语言环境,珊娣笑说自己都快忘了国语怎么说。更让珊娣难受的是,由于自己并不具备太多技能,语言的特长又得不到发挥,坐吃山空的日子让她心情郁闷。
中国电建投资建设明古鲁电厂并招募当地员工的事,让珊娣着实高兴。凭借一口几近流利的国语,珊娣很快成了水电八局明古鲁项目部的一员。在项目部,珊娣主要负责当地事务,联系政府部门、招聘当地员工、准备相关材料并办理各种证件手续,这些工作繁重而复杂,之前珊娣很少接触,但她努力地学习,几个月下来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珊娣却有着工作上的烦恼。明古鲁省和明古鲁市的移民局、劳工局、警察局等多个部门,不停地要这样资料、那样名单,很多不是他们管辖范围的事也要报,动不动就要求项目员工去他们部门报到,省里跑了市里跑,甚至还受到一些刁难。久而久之,珊娣对这份工作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但项目部中国同事总是鼓励她:慢慢来,一定能够做好的!
渐渐地,珊娣融入项目团队,和大家一起加强各种学习,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了解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主动上门请教,想方设法解决工作难题。珊娣还和大家一起吃中国餐、唱国语歌,为项目部篮球比赛加油鼓劲,甚至和大家一起共同庆祝某个同事的生日。
今年5月份,由珊娣担任老师的印尼语培训班在项目部开课,珊娣笑吟吟地充满自信走上讲台。她知道:自己正建设的这座明古鲁火电厂是由中国电建集团为主投资的,运营期将长达25年;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同印尼经济发展的不谋而合,自己这一生中的中国情结,也许才刚刚开始。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