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港”的化蝶之路——写在水电五局武汉东湖港实现阶段性通水目标之际
2017年4月7日,超标暴雨再袭江城。位于友谊大道杨春湖东侧的武汉高铁站位置低洼,处于年年看海年年淹的尴尬境地,清明刚过,随着暴雨袭城,武汉高铁站再度告急!
然而,雨势是那样惊人的相似,但“看海”的历史不再重演!只见暴雨沿着刚刚建成的东杨港注入30米宽的新建东湖港,高铁站及其周边水患立解。
4月8日,中国水电五局承建的武汉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提前22天实现渠道阶段性通水目标,至此,武汉市杨春湖、东湖、东湖港开始具备了联合防洪调蓄能力,一条集亲水、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渠道横空出世,造福武汉市民,开始发挥其“治污排涝”的巨大作用。
昔日“臭水港”的历史机遇
从航拍照片上看,这条曾经作为武钢生产备用水源地的东湖港,杂草丛生,垃圾四溢,污水横流;走近现场,这里蚊蝇飞舞,腥臭弥漫,东湖港成为一个不与长江水交换的“死港”,周边居民深深地“嫌弃”这条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臭水港”。在2015年武汉“两会”上,就有会议代表提出议案,“东湖港曾是武钢生产的主要水源地,近年来已停止取水,成为一条不与长江水交换的死港。当东湖水位低时,东湖港和青山港的雨污水就会倒灌入东湖,污染水质。要尽快规划整治东湖港。”这是人民的声音。
2015年4月,武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入选我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连续3年获得每年5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海绵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折算一下,这些“海绵”每年可吸纳3000万立方米雨水,相当于1/4个东湖水量。未来的武汉要像海绵一样,下雨时把雨水吸进去,雨后再把水排出来用于城市绿化等用途。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将实现武汉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5%以上,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机遇来之不易。2016年8月,在武汉市民的祈盼下,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水电五局凭借在武汉市场承建的墨水湖疏浚(东片)、南太子湖疏浚等工程积累的口碑和品牌,中标承建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
臭水港”的破茧成蝶之路
东湖港项目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程、武汉市“四水共建”重点建设项目、“灾后重建项目”,是造福当地百姓的民生工程。由水电五局承建的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位于武汉市青山区、洪山区、东湖风景区。该工程北起落步咀闸,南至东湖,全长4.7公里,渠道清淤后宽度由原来10多米拓至30多米,两边用天然石材加固,再设计种植3米多宽的绿化带。东湖港是大东湖项目水网连通工程的重要渠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渠道整治、桥梁改建及沿渠景观绿化等。其中,东杨港主要连接杨春湖和东湖港,建设内容包括长约445米的明渠清淤、护岸整治等。
东湖港项目是一项线性工程、涉水工程,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同时它又有市政工程“短平快”的特点,关门工期不可改变。”东湖港项目经理吴云飞介绍着。“施工全线,有大小十余个雨污水排口,原有渠道内淤泥深厚,有违章搭建的房舍,还有居民自己开出的自留地,无数的垃圾场,施工环境非常复杂。”
2016年9月,东湖港项目部人员进场后,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施工环境。施工红线内诸多建筑需要拆迁,武汉的“市树”水杉林需要迁移,施工图纸滞后等困扰着这支年轻的团队。特别是入场后就断断续续地下了20多天的雨,老天爷也开始干扰着工程建设。进入11月后,由于武汉环境治理大量施工材料无法运至工地,造成工期滞后,工程建设陷入困境。
时间进入12月,随着征拆工作的推进,工程用地开始一段一段的交付,项目部加大协调力度,优先保证渠道施工用地征拆。在具备施工条件的施工区域,项目部抓紧时间进行打围、清表、修筑施工道路、测量放线、围堰排水、渠道淤泥开挖、岸坡开挖、修整边坡、挡墙施工、渠底回填平整等各项施工工序,东湖港工程开始进入水下工程主体施工阶段。
“对于在大江大河上修建电站的我们来说,挖这么一条渠道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或者是很简单的一项工程吧?”笔者轻松地问道。“这条渠道看似简单,技术上也没什么大的难度,但是它也有独特的施工难度。就比如说,这渠道里的淤泥怎么挖出来,运出去?”东湖港项目总工肖灿明皱着眉头说道。“抛石挤淤?这里很难找到大的石方,这种办法施工成本非常高。用泵抽排?需要用大量的水稀释,重要的是红线就这么宽,抽出的淤泥存放在什么地方?传统的清淤方式在这里就是不行。”怎么办?东湖港项目部的技术人员们有办法。首先分段修筑围堰,将要施工的渠道围成一段封闭的区间,然后进行强排水,为了避免抽排出的污水二次污染施工环境,项目部接出长长的污水管,将渠道内的污水就近引入城市雨污水管网内或者梯次引入原有渠道。待污水排干后,修筑临时施工道路进入基坑内,垫上钢板增加地基受力强度,采用长臂反铲组合进行清淤开挖。同时,在渠道两侧修筑数个淤泥堆放池,靠近边坡的淤泥直接用反铲甩入淤泥池,远离边坡的淤泥进行多次接力倒运。就在这样腥臭无比、泥泞脏污的施工环境下,项目部的施工人员一铲又一铲,硬是将全线23万立方米淤泥用时两个月清除完成。
淤泥清除到淤泥池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才走完。接下来就要在淤泥池内加入固化剂对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反铲不停地在淤泥池内进行搅拌,待淤泥干结后,才能运输出工地。众所周知,建筑垃圾的运输在城市里只能晚上9点以后进行,至凌晨4点结束。“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是东湖港项目大干的关键时间,施工现场最高峰的时候有七、八百人,七、八十台反铲、200余辆运碴车在施工现场同时施工。由于施工人员多、设备多,现场的施工安全、设备组织非常难。白天不停的进行淤泥开挖,固结施工,要担心接力甩料时设备的安全;晚上出碴的时候,既要顾及到车辆在施工场地内的安全,又要顾及到安全文明施工,每一辆车都要经过冲洗才能离开工地,脑袋瓜子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东湖港项目生产副经理姜广德介绍,“这么多人,这么多设备,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确保按期通水。”
渠底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开始进行链索式生态挡墙安装。在安装之前需要检查地基的承载力,对于不能满足受力的区域或采用80公分厚碎石换填、或采用4至6米的杉木桩进行加固,受力良好的就直接浇筑垫层,通过多种施工手段满足受力条件后,链索式生态挡墙就可以装配了。所谓的生态挡墙就是长2米宽1米高50公分的混凝土盒子,相互串链在一起,用锣栓相互链接,上下摆放整齐,盒子中再填满石块。
生态挡墙装配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回填施工,在贴近挡墙一侧铺设一层可透水的土工布,靠近土工布填筑一层碎石,起到反滤的效果,然后填筑土料,分层进行碾压施工。生态挡墙施工完成后,岸上雨水可以通过过滤后,通过土工布进入渠道,而渠道两边“阶梯式”生态挡墙孔洞内还可以种上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给水下的鱼、虾等生物预留生存的空间,真正达到生态环保的自然效果。
经过项目部强有力的施工组织,共完成淤泥清理、固化、外运23万立方米,渠道土方开挖39万立方米,渠道土方外运近30万立方米,生态挡墙3942米,格宾挡墙2020米,生态放坡1749米,生态排口5个,已完成水下部分的施工,提前具备通水功能,一条蜿蜒4.7公里的东湖港渠道水下部分主体结构成型,渠底平整,具备通航条件,白色的生态挡墙随着渠道体型柔和地行走,一条充满故事的生态渠道静静地躺在东湖港原址上。令人厌弃的“臭水港”完成了华丽蜕变,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完美转变。
将“海绵”理念总结为技术实力
海绵城市建设究其根源,就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让雨水落下以后,能够通过湖泊调蓄、绿化等“留一部分”、通过排水管涵“排一部分”,再通过净水系统“净一部分”,减轻集中排水的高峰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说到底其实就是通过这些试点城市的工程建设,对施工的技术、设计、施工经验进行总结,把‘概念’变为规范,从而最终形成行业规范。我想这应该是‘海绵城市’试点的重要意义所在。”吴云飞这样分析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4月14日,以“聚焦水环境治理”为主题的青年“水环保”论坛在东湖港项目部开讲。通过这个论坛,项目部年轻的技术人员从渠底清淤施工、生态挡墙、无人机应用、淤泥地层中钻孔桩施工、淤泥固化处理、园林景观、水资源环境整治的重要性等工程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通过工程建设,梳理总结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成果。“我们要通过工程建设梳理出一套完整的经验数据,用于施工技术、成本核算管理。”东湖港项目商务经理李家业说道。“承建这项工程,对我个人来说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多,需要总结的东西也非常多,这个工程非常锻炼人。”
东湖港项目现场有员工30余人,这个年轻的管理团队,在施工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也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东湖港项目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程、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头号工程,是一项学习总结提高‘含金量’很高的工程。这个项目涵盖了市政综合建设、水环境治理、园林绿化、桥梁建设、美化亮化、电气专业、雨污水控制等多个专业领域,我们必须干出业绩,总结出技术成果、经营成果,才算是达到了目的。”吴云飞说道,“通过东湖港工程,打造一支熟悉业务的团队,树立起水电五局的品牌,不断开拓水环境市场,是项目部团队追求的目标。”
东湖港项目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头号”试点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水环境治理工程,在汛期前,通过东湖港,连通东湖、青山港,引长江水入东湖来改善湖泊水网流动性,同时作为工业用水备用引水渠道。而在汛期时,东湖水就可通过东湖港,泵抽排入长江,发挥防洪调蓄作用。
东湖港将成为一条集亲水、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渠道,不久的将来必定游人如织,为解决跨渠道路及人行设施较少问题,东湖港沿线还建有7座景观桥、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园等景观设施。同时,结合沿线特色而设置的鎏金承业段、乐活轻享段、古韵雅集段、屏翠悠然段4大主体景观带正在紧张施工打造中。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后的将来,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会变成一个绿化的海绵性公园,连通长江、东湖大水系循环,并能像海绵一样,承载城市排水、蓄水、净水功能。沿着透水步砖铺设的生态绿道,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漫步于清澈温润、鱼虾嬉戏的东湖港是怎样怡然的风情。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