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八局:旱谷地的变迁
在旱谷地,我亲身经历了这个小村庄的变化,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家央企造福一方的责任与担当!
也许还有人在怀疑:水电八局一个为白鹤滩水电站提供大坝主体混凝土砂石骨料的项目部,怎么能够改变一个千百年形成的民风淳朴的村庄?且听我细细道来。
中标不久,白鹤滩砂石拌和项目部第一批员工进驻旱谷地时,举目无亲,情形不忍直视。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谋生,年纪大一点的老人不会普通话,我们的员工和村民语言不通,沟通有障碍,交流十分困难。加之旱谷地海拔较高,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不少员工水土不服,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前期移民征地的工作,简直天方夜谭。
谋事在人,项目部成立移民工作小组,上门走访移民户,了解他们的诉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巧家县移民工作组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工作,村民终于松口了。为推进移民征地进程,项目部采取“步步为营,稳步推进”的方法,和移民户展开了“拉锯战”——村民让出一块地,我们就占用一块地,免得他们反悔,如蚕吃桑叶一般扩大施工作业面。
时值收获的季节,虽然已经给村民发放了补偿款,但地里汗水浇出的粮食就这样白白糟蹋了,项目部员工心里和农户一样不舍。时间不等人,项目部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帮助移民户抢收粮食,挖红薯、砍甘蔗、拔萝卜。人手不够还调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设备,这样下来,项目部花费的成本往往比收获的粮食还高。
许多青年员工还是第一次挥锄头干农活,手上磨起了泡,腿上沾满了泥,胳膊擦去脸上的汗珠,个个成了小花猫。回忆起来,苦吗?苦。累吗?累。高兴吗?高兴。在劳动和奉献中寻找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员工。
为了免去当地村民去县城卖菜的麻烦,项目部食堂还主动将抢收回来的粮食蔬菜买了下来,去掉中间环节,既方便了村民又解决了食堂买菜的难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10月28日项目部旱谷地生活营地破土动工。
统计表明,旱谷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38毫米,而5至10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9.2%,11月到次年4月降水仅占年降水量的10.8%。降雨偏少且干燥、湿季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加上当地土质不宜蓄水,相邻几个村子近万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全靠一条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渠供应。
白鹤滩砂石拌和项目部及各协作单位几百人入驻旱谷地造成与村民争水吃的局面。项目部提前建好了生活水池,通过蓄水,彻底解决员工与村民争水吃的矛盾以及用水受季节限制的困扰。
砂石加工系统主要采用湿法生产,用水量较大,供水系统是从金沙江取水的,通过近10公里管道输送到系统内以确保生产用水。大坝砂石系统与金沙江取水点高程相差近800米,供水沿线共设置了5级加压泵站,取水费用高昂。
在丰水季节,水渠水量充足,用以补充系统生产用水可大大节约项目部生产成本。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了枯水季节,项目部通过供水系统可以保障村民生活生产用水。
从“用水之争”到互惠互利,项目部与村民的关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实现了广大员工和村民和谐相处。
为了更进一步拉近和村民的距离,项目部利用“五四”“六一”的机会,陪旱谷地小学的小朋友们做游戏,给他们送去了书包、文具、书本等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帮助改善小学的教学条件,项目部还向学校赠送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等办公用品。
看到不少小学生着单衣、穿拖鞋过冬,项目部员工主动提出希望帮助他们。通过募捐,项目部团工委精心购买物资,组织“暖冬关爱”活动,给贫困学生送去书籍书包、棉衣棉鞋等爱心物资。
一段时间,我们施工和村民共用一条道路,不少学生上下学要经过我们的工地,形成潜在的安全隐患,项目部领导感到忧心忡忡。在要求施工员做好安全措施的同时,六一儿童节,项目部被村民称为“汤支书”的安全总监走进旱谷地小学,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课。通过普及安全知识,让孩子们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本领。
献爱心,送温暖,孩子们成了我们的宣传员,让水电八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一点一点的温暖和感动之中,我们员工和村民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过去老乡最怕我们登门拜访做工作,现在还主动邀请我们到家里闲聊;过去我们最担心村民到项目部阻工,现在却欢迎村民来营地参观。
“我家水管破了,你们可以帮我修一下吗?”
“我家门口路又塌方了,麻烦你们整一下子吧。”
“今天我家杀羊了,来家里吃饭吧!”
……
当你们听到这段故事的时候,你们的感觉又是如何?你不觉得是我们水电八局白鹤滩砂石拌和项目部的广大员工感动了村民吗?你不认为是我们的到来让这个小村庄“旧貌换新颜”吗?
在一般人眼里,施工单位和移民户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在旱谷地建设大坝砂石加工系统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这个观点。一个企业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当地居民着想,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才能真正融入他们,带动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方便之门,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白鹤滩大坝砂石加工系统工程得以无阻碍开展,顺利实现投产目标就是有力佐证。我们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方针,在行动中坚持“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旱谷地村开创了一片天,打下了一片地。
我们以我们改变了这个村庄而骄傲,我们以我们有一个强大的集体而自豪。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