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建集团主导的富余水电制氢与氢能综合应用研讨会召开
3月8日,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电建集团联合主办的“富余水电制氢与氢能综合应用”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就四川能源探索以氢产业消纳富余水电的可行性和实现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从技术、设备、市场及经营模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专业和权威的意见。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曾嵘,中国电建集团装备制造事业部主任汪胡根、能源管理部主任杨学功,电建水电开发公司董事长荣其富,国家氢能标准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陈霖新,四川省能源局综合处处长刘守辉,四环省经信委产业处处长周永清,以及国内制氢、用氢相关企业负责人共计80余人出席研讨会。
电建水电开发公司董事长荣其富在致辞中介绍,电建水电开发公司是中国电建集团专业化的清洁能源开发企业,公司目前已经投产发电的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具备年发电130亿千瓦时能力。随着近几年水电行业的迅速发展,西南水电在丰水期出现了严重“弃水”问题。2015年全年调峰弃水电量更是高达200亿千瓦时。随着西南水电装机容量的增加、用能增速减缓,弃水将在近几年持续存在。
面对严峻的新能源形势和企业提质增效压力,电建水电开发公司于2015年6月开展了利用富余电力实现新型耗能产业链的研究工作,其中水电制氢就是主要内容。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电建的实情,提出了“富余水电制氢示范项目”的初步设想,并在本次会议作为主要研讨内容。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张亦弛博士论述了富余水电制氢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氢气利用的主要路径。电建水电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杨建明介绍了在四川进行富余水电制氢与氢能应用产业园建设的基本设想。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马凡华介绍了加氢天然气的交通工具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和应用现状。苏州竞立制氢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碧航介绍了水电解制氢设备的发展情况和水电解制氢的成本构成。与会专家就氢产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国家氢能标准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陈霖新系统地介绍了氢气的性质与应用。陈霖新提出,不同区域用氢的清洁程度不同,按照“从油井到车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考虑,可再生能源制氢是真正的“近零碳”清洁能源。
四川省能源局综合处处长刘守辉在会上发言时指出,利用富余水电制氢、发展氢产业链具备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行性,适合尽快着手落实试点示范。他建议,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阶段,要从产业的高度来看待能源,以能源转型引领产业链优化升级为抓手,促进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他希望新项目能够早日成型并开工建设,为四川乃至全国富余水电找到一条有效解决出路。
会议透露,中国电建集团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智慧能源互联网+管控”课题的研究,并受四川省委托开展了四川省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研究。此次“富余水电制氢与氢能综合应用”研讨会即是双方前期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和具体项目实施前的可行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