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日 | 听张师傅讲小小笤帚苗如何让他年入30万元
本网讯(吕畅)说起笤帚,多数人印象中就是扫地的工具。可是,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中国笤帚苗之乡,很多企业让笤帚苗摇身一变,成为极具欣赏价值的精美工艺品。
张秀军和贫困户工人张友一起编织的“飞龙”艺术品
走进巴林左旗鑫铃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十几名工人正围坐在一起学习捆绑笤帚苗的技术,忙碌中露出喜悦的笑脸。合作社的负责人叫张秀军,因为手艺好,出活儿快,带着不少人脱贫致富,大家习惯称呼他为张师傅。据他介绍说,工友们现场学习的不是普通编织技术,而是笤帚苗精细化制作培训工艺。
“跟传统笤帚编织技术相比,精品编织工艺复杂多了。扎笤帚每天能扎差不多几十个,复杂的工艺品每天也就能扎五六个。”张师傅说。
在他的工厂里实行的是按件收费,每完成一件普通笤帚制品,工友们得一两块钱,而完成一件工艺品却能得到十几块钱。
“虽然耗时长,但是工艺品卖的价钱更高,利润更多,大家积极性更高。”张师傅说。
项目于2018年9月10日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7日首批机组并网,2019年9月30日全容量投产,施工期间为当地提供了1000余个就业岗位,征地补偿2000多户村民,投入运行后可为当地200余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
在三峡集团资助下,37岁的李广珠去年学会了基本的笤帚苗编制方法,今年又开始了笤帚苗精细化培训。
37岁的李广珠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去年,她学会了笤帚的编织技术,今年开始学习复杂的精品编织工艺。有了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她不仅治好了病,基本生活费用也有了保障。
“这种工艺品编织比较复杂,刚开始学的时候有些难度,但是熟能生巧,学会之后可以赚更多钱,还不用出家门,这样的工作上哪找啊!”李广珠说。
在展示厅里,从宝葫芦到十二生肖,摆放着各式各样笤帚苗编织成的工艺品。张师傅指着一个摆件说,“大城市对于笤帚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每逢过年,像这样的工艺品却供不应求。”目前,张师傅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北京、天津、长春等很多大城市。现在他的工厂里有60多个工人,一年收入差不多30万元。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张师傅计划培训更多的员工,让大家都能掌握一门手艺。目前他的培训班已经开展了十多期,而且全部免费,前期投入很大。他说,培训班之所以顺利开展,要感谢三峡集团的帮助。
巴林左旗妇联主席王鸿雁说, 2018年,三峡集团定向投资100万元,用于笤帚苗编织精细化以及加强培训项目,助力当地产业扶贫。巴林左旗妇联是该项目的承接单位。她说,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投入600万元,支持巴林左旗笤帚苗特色产品建设,通过培育拳头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发展环境等,使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成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优势产业。
三峡集团派驻巴林左旗的挂职干部、巴林左旗副旗长李维才说:“老百姓的愿望就是要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看到他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觉得扶贫工作没有白做,太有意义了!”
在张师傅的眼中,三峡集团帮扶的不止是笤帚产业,更是他们的致富梦想。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
2018-08-23
- 数读国网 | 资产3.8万亿、利润
2018-02-10
- 国电九江发电厂走进希望学校
2018-01-06
- 甘肃大唐新能源:义务献血支援
2017-08-16
- 湘潭发电:参加社会公益筹款活
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