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成功
本网讯(吴川)2019年10月13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宜昌黄柏河基地成功对一组子一代中华鲟实施了人工催产繁殖,获得受精卵约14万粒,孵化优质子二代中华鲟苗种约1.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取得的一项技术突破,并在之后连续多年取得成功。该项技术的掌握,标志着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彻底摆脱了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采集中华鲟鱼卵
拍摄:吴川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持续衰退。中华鲟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于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级物种。中华鲟研究所近年监测结果显示,每年洄游至产卵场参与繁殖的野生中华鲟数量仅数十尾,且在2013年、2015年、2017年、2018年出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间断的情况。加强中华鲟人工种群的保育研究已迫在眉睫。
采集中华鲟鱼卵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养殖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华鲟人工种群,并建立了以子二代中华鲟为主、年龄梯队完备的人工种群梯队。在野生中华鲟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特别是我国从2009年开始禁止野生中华鲟的科研捕捞之后,中华鲟研究所依然能够坚持每年向长江放流大规格中华鲟,以补充野生种群资源。截止到目前,我所已累计放流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约1.8万尾。2019年中华鲟放流标记追踪监测结果显示,放流的子二代中华鲟有近73%能够通过长江口水域进入海洋,表明人工增殖放是补充野生中华鲟种群资源的有效手段。
中华鲟产卵量测算
结合此次子二代全人工繁殖,中华鲟研究所还同步开展了中华鲟单雌性繁殖技术研究,并再次获得单雌性繁殖苗种。此项工作是对2013年、2014年中华鲟单雌性繁殖技术成功后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标志着此项技术的成熟掌握。此外,我所还前瞻性地开展了温度对中华鲟早期性别分化影响研究,旨在揭示中华鲟的性别决定机制,对中华鲟人工梯队筛选及种群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中华鲟研究所还将持续开展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并适时启动子三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工作,为中华鲟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
2018-08-23
- 数读国网 | 资产3.8万亿、利润
2018-02-10
- 国电九江发电厂走进希望学校
2018-01-06
- 甘肃大唐新能源:义务献血支援
2017-08-16
- 湘潭发电:参加社会公益筹款活
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