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久久为功
新年伊始,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不断提到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不仅是对于宣传思想干部队伍的能力要求,更是对宣传队伍全体同仁“充电”学习的方向指南。
练就“天下一勤无难事”的脚力
人生在勤,不做何获。要增强脚力,就要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疾苦,要有勤快的腿脚、要有深刻的脚印。“勤”要紧扣中心,各项任务都要围绕中心工作展开,要紧扣中心、切中关键,工作要有序有度、有张有弛,才不会劳而无功、勤而无果,要精准发力、有的放矢。
文字工作的时效性和即时性要求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对待项目工程中的大事要事,要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撰稿、第一时间成文、第一时间发布;还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充沛的精力,捕捉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记录的趣事逸闻,善于总结,适时积累,及时落笔,以手中之笔画出生活之歌。充分意识到文字工作的重要性,让正能量舆论成为工作发展的“推进器”、现实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
文字工作也要耐着性子、扑下身子、亲入现场、沉入基层,要查看现场最真实的情况、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记录最真实的情景,“绝知此事要躬行”,才能有动人心弦的描写、入木三分的刻画和情真意切的表达,才足以入脑入心、动人动情。
文字工作也需要涵养历史思维、练就历史耐心。要增强“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文化定力,要丰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化追求,要涵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文化品性。要保持对文字作品的高要求和严标准,时时刻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严谨严苛地对待笔下的作品,细心细微地审视纸上的文字,才能有令人满意的作品,才能有拍案叫绝的篇章。
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这不仅是对共产党人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坚持斗争提出的严肃要求,也是对文字工作者在文学生活中面对各种复杂碎片信息应该保持的眼力、眼界的要求。当今时代,利益更加多元、观念更加多样、表达更加多变,信息洪流奔涌而来,碎片化信息俯拾皆是,在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可以发声、都有“笔杆子”可以成文的情况下,保持战略定力、练就过硬眼力就显得殊荣可贵。
增强战略自信,涵养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近百年来伟大斗争革命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沉淀着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最深沉的精神底蕴,蕴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最深远的精神追求,要自觉以优秀文化熏陶精神家园,以强大战略自信和文化自信培植战略定力和过硬眼力。
保持战略清醒,增强风险意识。时时刻刻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认识新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科学应对新形势下我们的新使命、主动把握新任务对我们的新担当,对标工作要求和现实需要,切实增强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硬眼力。
立足岗位实际、围绕工作主线、把握时代脉搏,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态度、人民意识、时代征程上,坚定“功成不必有我”的行动理念、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强调“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全局观,既要稳住基本盘,又要求取加分点,保持工作方式和工作节奏的稳定性和渐进性,坚定以战略耐力打磨战略定力,增强过硬眼力。
练就“探理索隐悟真谛”的脑力
探理索隐悟真谛,男儿正是读书时。文字工作者要多在增强脑力上下功夫、费思量,既要善于学习,又要敢于质疑,还要勤于总结。“学习”二字看似包罗万象,实则有路可循。
一是选择性学习,目的性学习,要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未来需要出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带着问题去学习,既要符合专业所学,又要服从现实需要,既要拓展专业背景,也要成为行家里手。
二是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多向工作中、生活中的领导、同事请教学习,要多向标段上的领头羊、一线阵地的带头人对标看齐,既要学理论,更要学实践,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是向历史学习、向过往学习,“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历史大河浩浩汤汤,历史大潮浩浩荡荡,历史之中有大势、有大道、有未来,古代有大禹、李冰、郭守敬、潘季驯等水利名人,今有李仪址和诸多治水先驱,既有开槽运河,也有束水攻沙,更有生态修复,唯有涵养历史思维,方能增强我们治水复绿的厚重感、蓝图绘就的方向感、战略规划的时代感。
此外,还要增强思想学习,筑牢思想防线,要自觉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要深入学懂弄通做实,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民族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
练就“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笔力
文章因时而著,歌诗为时而作。文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不同的主体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在旧时代,无数大儒文豪以笔为戈,刺向了黑暗的天幕,迎来了新的曙光;在新时代,无数文人雅士以笔为锋,记录下生活的变迁与人们的浅唱低吟。在战乱年代,文字是英雄的长篇史诗、是战争场景的写实、是新旧观念的碰撞;在和平年代,文字是内心的自我观照、是伤痛的深刻剖析、是个性的独特反映。从古至今,口耳相传的故事易于流逝,文字记录的真实情景更能恒宇流传。文字的力量在歌中、在诗中、在小说中、在田野中,更在生活中。著写文章,并非简单地拼凑整合、闭门造车、聊以自慰,而是应该有感而发、出门合辙、与他人共情、引他人共鸣。
文字蕴含思想,阅历磨炼笔力,提升思想、磨炼笔力离不开阅读与思考。“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阅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汲取知识、咀嚼文字、感受作者的充沛情感,也在于丰富阅历、启迪思考、提升自己的内涵素养。阅读的客体不仅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人物,还可以是生活。读书可以增识、明史,可以明志、养气;在书中窥见生活点滴,在书中感受婆娑烟雨。阅读之余,还要思考,勤于落笔,笔力才能寸进。古人有集句成诗之法,凑句凑韵另成新诗,这其实就是一种以阅读为基础的“搭积木”写作方法。美篇难得,重在谋篇布局、提纲挈领;佳句偶成,胜在借词借句、借典借气。
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新时代文化推陈出新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灿若星汉的诗词歌赋蕴含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赓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命脉,为明天、为未来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养分,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与文化担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时间的长河穿过无数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又朝着下一个绝峰险地、天堑通途奔去,百转千回,引人深思。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征途就在脚下,新的目标还在远方,过去的困难和知障终将成为未来的养分和力量,也启迪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脚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是能力结构的沧海一粟,要在新方位、新阶段展现新作为、新风采,仍需要在征程中以梦为马,方能不悔前行!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电网22位团委书记述职
2019-01-15
- 弘扬红船精神 坚决打赢转型升
2018-11-01
- 放歌新时代 唱响新浙能——浙
2018-09-30
- 庆祝党的97岁生日! 国投首发五
2018-06-29
- 国家能源集团九江发电有限公司
2018-06-16